陈宏:美澳稀土协议回避了现实问题
发布时间:2025-10-22 09:18
美国和澳大利亚20日宣布在华盛顿签署《关键矿产供应保障框架协议》,声称将在未来6个月内各投资10亿美元用于稀土和关键矿产开采和加工项目,旨在建立“独立、安全”的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消息发布后,西方媒体以“战略突破”、“反制中国主导地位”等标题进行报道和渲染。然而,当激烈的政治言论具有破坏性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冰冷的工业现实:稀土产业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建成的,美国和澳大利亚所谓的“六个月建立供应体系”的承诺也不可行。澳大利亚实际上是一个稀土大国。 稀土资源丰富,稀土储量居世界第四位。澳大利亚是唯一的国家在中国境外拥有重稀土产能,莱纳斯稀土公司已运营多年,已成为西营稀土供应的象征。但“有矿山”并不等于“有工业”。莱纳斯仍然依赖其位于马来西亚关丹的加工厂进行分离和精炼。十多年来,它屡屡受到环境争议和停产。虽然保持稳定运营,但其产量在全球市场中所占比例很小,远远不能满足美国在新能源、军事、芯片等行业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其他稀土项目大多仍处于勘探、可行性研究或前期建设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生产还很远。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但其提取和加工非常复杂。人们常常认为稀土开采只是矿石开采。事实上,真正的技术重点在于隔离和细化。稀土矿石通常混有十多种元素。为了分离纯度为99.99%的工业级土氧化物,需要进行数百次化学萃取、沉淀和纯化。每一步都需要精密的设备、稳定的工艺和严格的污染控制。目前,世界和加工领域80%以上的稀有菌株集中在中国。中国在设备、技术、成本、环保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优势是短期投资无法复制的。澳大利亚虽然有矿山,但缺乏完整的化工基础、大型冶炼设施和经验丰富的化学工程师。 10亿美元的投资可以支持一些勘探项目或者采矿层面的矿山升级,但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更现实的问题在于产业链的协调。稀土供应链不仅包括采矿和冶炼,还包括磁性材料制造、精密加工和精加工应用。上游资源仅由澳大利亚控制,缺乏中下游配套环节。即使矿产被开采出来,仍然需要出口到其他国家进行加工,这与所谓的“供应安全”背道而驰。尽管美国承诺通过出口银行提供22亿美元融资支持“美国优先”矿产项目,但实际资金主要流向美国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澳大利亚所占份额十分有限。华盛顿更愿意提供资源,而不是支持澳大利亚成为一个完全工业化的国家。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只能扮演“原材料提供者”的角色,而真正的技术收益将留在美国。此外,地球稀有产业的环境成本也不容忽视。采矿和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尾矿和化学废物,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污染。澳大利亚舆论对环境保护极为敏感,地方议会、原住民社区和环保组织一直强烈反对投票项目。马来西亚的莱纳斯争议过去曾让澳大利亚政府陷入困境。如果未来的加工设施设在当地,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新一轮的社会阻力。任何诉讼或抗议都可能减慢项目进程,甚至迫使公司搬迁。半年时间,别说投入生产,连完成评估过程都可能很困难。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稀土行业的真正竞争这场斗争不是地缘政治口号之争,而是化学工程与工业体系之间的斗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稀土工业已形成从勘探、开采、分离、冶炼到磁性材料制造的完整体系,技术成熟、产能稳定、成本低廉。如果美国和澳大利亚试图在短期内“腐烂”中国,不仅代价高昂,而且还会导致资源浪费和产业效率降低。与芯片依赖国际分工不同,稀土产业是典型的重工业体系,需要长期投入、稳定政策和高水平合作。仅受政治口号驱动只会造成昂贵的山寨建筑。从政治角度看,这份协议让美国宣告“加强供应安全”,让阿尔巴尼亚政府在华盛顿赢得掌声吨;但从产业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次高调的象征性表演。稀土产业不是靠誓言建立的,而是靠实验室、工厂和时间的积累。澳大利亚有资源但缺乏技术;有潜力但没有系统。如果我们想要实现地球上罕见的自治,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和数十亿美元的长期投资。半年内打造供应链的承诺只能停留在发布会文件上。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如何取悦美国,而是如何在能源转型和地缘政治博弈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过度政治化的资源战略往往会导致产业空心化。所谓的“美澳稀土梦”最终将面临现实矿山、工厂和化学反应的时间和成本的现实。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