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化、个性化、功能性……农产品供给满足“
发布时间:2025-10-18 09:17
品质化、个性化、功能化,全国每年有2亿多吨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供给适应“新吃法”(观察农产品新消费)。减脂食品、药食同源、吃住行一站式……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新趋势,体现产业、产品、生产结构的变化。 “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认证绿色、有机、大众、特色、优质新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6万个,每年为社会提供总量超过2亿吨绿色优质农产品。其中,近年来,新的产业板块不断涌现,农产品丰富多彩。农产品供给侧如何适应新形势各种时尚“新吃法”?记者进行了采访。坚持营养健康消费主线,一日三餐中包含各类功能性食品。早上,倒入速溶燕麦片,上面加冰牛奶,撒上一把蓝莓和奇亚籽。 “比吃包子油条少消耗200卡路里,膳食纤维多了5克……”这样的轻食组合,在社交平台上吸引了不少网友。在流行趋势中,以往并不奇怪的谷物和豆类,悄然加入了主食的行列 在内蒙古银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的工厂里,经过去芒、筛选、切粒等工序,一款新开发的低升糖指数(GI)燕麦产品即将装上卡车,发往各地。公司所在地乌兰察布市位于银什北麓山上,是优质裸燕麦的主要产区。燕麦耐干旱、耐盐碱、耐风沙,曾是当地人的主食。 “多年来,我们开发了70多个单品,专门针对主食、低GI、备餐等不同功能场景。”公司负责人季福山介绍,顺应杂粮饮食新趋势,公司燕麦产品销往国内200多个城市,还出口到北美、东南亚、日韩等地,销售额超过3亿元,增加了万余农牧民的收入。在大粮食理念框架下,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体现舌尖新需求。以降脂、控糖、抗衰老、助睡眠为目标的膳食管理成为某些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关键词。文化产品。 “天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植物,它与我们所熟知的兰花同属一个科,它度过了95%的生命周期。游客在品尝独特的天麻蜂蜜片、天麻发酵饮料等产品时,会注意到天麻块茎上独特的点状环。2023年11月,天麻被正式列入“食品药品同源”名单。 全国六大天麻产区中,昭通近年来加快了天麻的加工利用。全市有机认证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万公顷,综合产值93.91亿元。 “我们建设了全国最大的天麻国际交易中心,开发了天麻深加工产品等30余种产品。 蜜片、酒、面膜。”在县天麻产业中心主任皮万元眼里,这颗小药草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中国食品和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首次提出“促进农业营养化生产”,在促进农产品营养化和高值化加工、促进食品配料和营养品开发利用等方面做出了具体部署。 药品。 “营养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副司长、食品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组长、研究员朱大周表示,当前功能性食品越来越多样化、精准化、便捷化,形态从传统的。胶囊、片剂、口服液等。大米、DHA鸡蛋、高油酸花生也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朱大周提醒,在选择药品、食品相关产品时,应了解自身身体状况,认清产品特性,明确是普通食品、保健品还是药品,并注意食用量。抓住快速消费新卖点,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两味”。上午7时许,山东省沂南县辛集镇,全润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烟雾缭绕。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每一只肥美的鸭爪都经过智能剔骨设备,可食部分被完全分离。自动裹上调味料后,通过真空旋转过程进行腌制、调味。 “我们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当地多家大型屠宰企业合作。我们每年采购鸭脚、鸡脚、鸭脖、鸭肫等新鲜原料。生产的包装零食深受市场欢迎。”全润食品总经理林清宇说,去年,该公司各类畜禽产品年加工消费量突破5000吨,工业总产值突破1.4亿元。从“原品牌”到成品,离不开农产品加工末端的持续运营。林清宇说,为了 为不断适应消费者口味升级,公司深度融合传统工艺和秘方,依托现代食品技术,建立专业研发团队,每年推出两款以上新产品,逐步形成独特的食品生产工艺体系;在生产前端,引入了运用照明技术,建立全程监控体系,充分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粮变成面、肉变成肠、水果变成果汁……各种加工食品丰富了居民餐桌,装点了美好生活。据测算,到2023年底,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将达到73%,比2019年提高4.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 农业农村部食品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团队组长王凤忠表示,某种农产品的深加工使其变得更加便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快生活的需求。在程度上。在一些传统农业大县,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种植基地、冷链物流、包装材料等环节趋于集中。生产端也更加关注细分市场需求,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增值增效,帮助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在河南省卢氏县,传统食用菌正在走向精深加工,释放人才、技术、项目的集群效应,带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正在加快产业链创新协同,构建生产、销售、服务的完整生态系统”。卢氏县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胡明军表示,重点关注开发香菇多糖肽系列含片、香菇调味品 精深加工企业共21家,深化“院县共建”、“校中心合作”,为产业发展架起产学研桥梁。不久前,该县投资1.38亿元的珍稀食用菌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我们给蘑菇农送去蘑菇棒,建造移动智能蘑菇房。我们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还涵盖回收和市场拓展。”项目负责人王伟鹏说。全国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与小农户建立了订单收购、保收、入股分红等利益挂钩机制,带动了其他农户收入的增加。着眼于弥补加工缺陷,我的c国家将继续加强技术支持,支持培育一批加工业实体。 2018年以来,全国共建成农产品加工学科群部级重点实验室42个、科研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科研检测基地43个,制定农产品加工标准200多项。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9万家,其中约80%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务。王凤忠介绍,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加工、保鲜技术等关键方面不断发展和变革。例如,机器人烹饪减少了人为干预,细胞冷冻技术可以更好地锁住食材水分,解冻后恢复新鲜风味编辑,并使用等离子灭菌设备来减少防腐剂的使用。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全链条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深挖“吃、值、玩”新局面,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素牛肚、魔芋凉皮、魔芋凉粉……点击各大购物平台,用魔芋(又名魔芋)制作的休闲食品正在国内零食界火爆。 《2024年中国零食行业白皮书》显示,去年魔芋零食线上销量同比增长128%,线下渠道增速也超过60%。四川是我国魔芋种植的主要产区之一。在攀枝花市盐边县,这个黑色的“土疙瘩”已成长为一项创富群众的特色产业,产值近2亿元。魔芋产品的“魔力”从何而来? “较低的金沙江流域气候干燥温暖,适宜魔芋生长。 “这种植物本身就具有一些‘神奇’的特性。”在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魔芋团队负责人滕志现场演示,魔芋经过脱皮、研磨、煮沸、凝固等工序,煮熟后变得柔软、糯糯、富有弹性。他介绍,魔芋的主要成分是葡甘露聚糖,它是一种 优质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粘度、水性和薄膜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另外,魔芋植株可长到1米以上,叶子宽阔,具有一定的装饰价值。别人没有、我的特点,成为了农产品走出行业的独家“秘密”。今年8月,在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位于 金玉健魔芋三业国际延边县红阁镇新民村绿化示范园正式开园。在这里,魔芋不仅是土里长出来的天然美食,更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IP。漫步园区,魔芋食品研究实验室、御米张艺花园餐厅、热带雨林体验区等更多新业态一一涌现。 “我们主打魔芋食品和生态景观,很多家庭夏天都会带着孩子来玩。”金玉山庄民宿的村民、经营者陈克宇表示,吃住一站式旅游,游客离开时最好带上魔芋米、餐粉、精酿啤酒、果冻皂等产品。 “以前我们卖原料,现在我们卖品牌。农文旅融合进一步打开了魔芋的市场。”延边金药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克表示,今年一条新型颗粒纤维生产线投产。未来,魔芋将用于生产保鲜膜、医用胶囊等绿色生态材料。按30吨魔芋生产1吨细粉计算,预计全年鲜魔芋采购量将超过3.6万吨,将有效增加种植户收入。滕智介绍,为推动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农林科院制定了22项地方种植标准,加大抗病、优质、高效品种研发力度,筛选了球根金魔芋、高山魔芋花等适合不同海拔的品种,魔芋品种与栽培 技术,促进亩产提高40%。盐边县还计划引入保险承保机制,将魔芋纳入医保县级农业保险。小魔芋就是一个例子,特色农产品缺乏开发和成长。各地加快探索农业多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持续探索餐桌内外农产品消费新局面,打出更绿色、品质、创新牌。在陕西洛川,苹果被制成醋、酒和薯片。全市打造5条优质苹果旅游线路和46个旅游园区,水果“生命周期”不断拓展。在浙江安吉,“竹签山珍,竹子万家常备”。竹酒店、竹民宿、竹露营、竹咖啡、竹探险……全县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 “吃、享受、玩”,通过开发“新的饮食方式”,规范优势产业不断拓展新赛道,创造微笑曲线。 2024年,各地举办的丰收节活动将带动农产品消费总额超过300亿元,全国农业收入近9000亿元。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挖掘特色资源,持续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深化农业品牌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项目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农业产业。记者于景贤《人民日报》(2025年10月17日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