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艺不断重复升级,内涵和形式不断丰富—
发布时间:2025-11-11 09:14
记者尹杰赵山《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10日第12页)“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演艺旅游市场无论是场次、票房、观众数量都实现了同比增长,这些数据是市场实力的最好证明。”中国演艺行业协会会长刘克志介绍,日前召开的2025文旅融合·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当前,旅游演艺市场产品供给充足,市场动能持续释放。实景景观、主题公园演艺等一批传统业态将不断提升品质,获得新的活力。让听者“走进”。与夜幕降临一样,当日舞剧《长叹歌》第二场演出在丽江脚下华清宫景区九龙湖畔拉开帷幕陕西省西安市汉山。山为屏,水为台。借助隐藏式折叠LED屏、山地星空特效、水下升降舞台,超过3000名观众沉浸在长达65分钟的表演中。大型现实历史舞剧《长叹歌》自2006年首播以来,已演出6500余场,接待观众1290万人次,收入超过30亿元。陕西是旅游大省,西安是国内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先行者。 1982年,歌舞歌推出《仿唐乐舞》,堪称经典。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演出投放市场。例如,1998年,深圳欢乐谷推出大型影视实景特技表演《隧道娃》自2004年起,大型实景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在广西阳朔上演,这些演出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也为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活力。为进一步促进演艺旅游产业健康发展,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推动业务创新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演艺旅游发展 2023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内旅游演艺提升规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旅游演艺提质升级。一批旅游演艺“老手”开始走上升级之路。 2025年,全新《地道战》诞生。本次演出以1942年冀中抗日根据地为时空坐标,再现了地道网系统“躲、打、动”的经典战例。同时,还增加了针对MGA游客的互动环节。更换服装后,游客上台与演员互动,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英雄记忆变得有形、引人注目、具有参与性。 “我们搭建了‘隧道-屋顶-广场’的立体动线,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隧道立体一体化的智慧和当时中国人民与敌人作战的勇气。”该项目负责人吴文光表示,本次全新升级的重点是“加深沉浸感”和“强化共情感”,进一步打破演员与游客之间的界限,“让观众‘去’去‘演’”,引发情感共鸣,让人耳目一新,又不失文化底蕴。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周汉平表示,演艺旅游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产物,也是人们体验文化之美的光明载体。演艺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内容为王,打造品质。以时代产品、融合为路径拓展产业边界、以科技为路径提升发展动力,伟大的传统文化无疑是众多旅游演出的丰富内容源泉,科技的加入让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的“龙凤舞池”绽放出新的光彩。《娜》已有22年历史,吸引了数千万观众,成为国内外观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2020年,锦绣中华对《中国龙凤舞》进行了改版升级。在内容上,新版《中国龙凤舞》不仅捕捉了五千年历史的代表性片段,还展现了东西南北的民俗风情。同时,以“岭南文化”为特色的呈现,让作品体现了大湾区的个性和亮点,锦绣中华总经理李迎春表示,在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特别受年轻一代欢迎的情况下,新版《龙凤舞在中国》选择以时尚科技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尤其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年轻人。比如,结合赛博朋克视觉效果,将传统京剧、川剧等与现代舞台技术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而不失文化底蕴;结合火锅表演,将太极拳、咏春拳等技法融入剧情,舞台表演呈现技巧之美;从剧内容来看,突出了国家的团结、家国情怀、时代梦想等,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现代人的理想和情感。演出效果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印象刘三姐》在剧场外的演出,已有20多年的历史。表演嘉宾以桂林风光为背景,把渔夫带到了舞台上。表演内容有钓鱼、渔火、民歌、电子tc。一经推出,就以其原创、创意的表演深受游客喜爱,也为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迄今为止,演出已超过9000场,观众人数超过2200万。 20年来,这一性能不断升级。 《印象刘三姐》的运营方是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导演团队定期深入现场对演出进行维护,根据不同章节、段落对演员的动作、音乐、舞台设计、灯光等进行调整优化,丰富视觉呈现,确保演出始终保持高水平的表演。今年“五一”演出前增设民族风情体验活动,增强围绕《印象·刘三姐》与游客的延伸接触链知识产权。桂林光威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创立,与专业机构合作,设计丝巾、折扇、钥匙扣、文件袋等文创产品,打造出符合该品牌90后、00后审美喜好的动画人物,让这个旅游品牌在年轻人中持续闪耀。不仅在桂林,在甘肃敦煌,“又见敦煌”、“敦煌欢乐”等演出也开始流行。当地旅游的又一张金名片,为游客观看旅游演出提供了更多选择。 8月底,记者前往敦煌采访时,正值旅游旺季。在敦煌夜市附近的一家酒店,记者看到柜台前摆放着《又见敦煌》、《敦煌欢乐》、《敦煌大典》等演出宣传册。前台工作人员说可以提供为酒店客人提供相关演出的购票及接送服务。 “这段时间入住的大部分都是游客,他们的行程中大多都会安排看一场表演艺术。”近年来,随着敦煌文化的兴起,融合敦煌历史、服饰、音乐、舞蹈文化的演出受到更多游客的欢迎,吸引他们走进敦煌。 2016年,以大型室内体验剧体验《又见敦煌》领衔。演出选取6个线索人物作为故事主线,用5个常见场景讲述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前世今生,以及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在大漠中度过青春的故事。与传统舞台剧不同,本次演出运用了现代科技和“流线型”的空​​间体验。剧院配备联动机械装置、3D影像装置、移动巨幕的超大型舞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穿越莫高窟的壁画长廊和西域广阔的沙海,体验敦煌的历史文化。 “这次演出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敦煌文化和中国文化。”西班牙摄影师罗山木观看后表示“又见敦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4日,由《敦煌大典》、《又见敦煌》、《欢乐敦煌》、《千手千眼》组成的四大剧目在“十四五”期间累计演出7901场,接待观众超过375万人次,带动敦煌住宿、餐饮、交通等领域综合收入实现新突破。 “‘演出+旅游’的拉动作用将不断扩大,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长江流域首席专家罗子波说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