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红雷、王嘉欣:明确二次创新边界,让AIGC生态
发布时间:2025-10-22 09:18
“甄嬛拿加特林”“爱因斯坦来中国参加高考”……如今,“看你自己想做什么”的AIGC(内容生成的人工智能)常常以无趣的创意吸引人们的关注。但不少基于经典IP或公众人物的AI作品也涉嫌侵权,引发了关于AI改编和二次创作(以下简称“AI二次创作”)的广泛争议。近日,美国电影协会公开点名OpenAi,要求其“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停止对AI应用SORA2的违规行为。 AI二次创新强大的传播力,让已经放缓的版权纠纷重新升温。不过,与其将这种混乱视为顽疾的复发,倒不如将其理解为技术落地初期的“成长的烦恼”——这是AI生态系统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o 从无序探索走向有序成熟。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有效管理。从技术逻辑来看,AI工具本身非常开放和孤独,但创造AI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这为AI二次创造的“野蛮生长”提供了土壤。大多数AI文胜视频工具的运行依赖于两个基础:一是训练阶段获得的海量网络数据,资源分散、权属不明确,自然蕴藏着违规风险;其次,用户输入的详细提示词自主性较高,往往倾向于围绕知名IP或公众号创作以引起共鸣。当用户还不熟悉新工具时,他们会从熟悉的内容开始探索。这实际上是技术意识早期阶段的自然反应,并不是AI时代独有的。 从反面来看帐篷创作逻辑、AI工具赋予用户更多的创作自由,极大拓展了表达的边界。积极的人工智能二次创新可以盘活文化资源。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推出的AI迷你剧《孙悟空》,用新技术赋能传统传说,助力文化传承。借助AI,用户可以实现“去中心化”创作,突破传统内容巨头的框架,完成对原创作品的重新解读,扩大影响力,甚至实现与“数字生活”的对话。不可否认,随着第二次人工智能革命的炒作,每个人都可以同时成为受益者和受害者。有些作品虽然具有娱乐效果,但却会减损原作的精神,甚至令人惊讶地具有集体记忆。例如“老照片动画化”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个人情感需求,还可以被滥用为恶作剧工具,甚至被用于面子诈骗等非法活动。不少已故明星的家属向“复活”、恶作剧的亲人表达了内心的愤怒和痛苦。因此,认识到人工智能二次创新侵权问题的阶段性,并不意味着消耗风险的扩散,树立反面典型必须谨慎。构建健康的人工智能创作生态,不能仅依靠限制和惩罚,而必须考虑技术发展规律,预留探索空间,同时推动多方合作,建立合法合理的创作定义,明确内容创作边界。对于创作者来说,AI的赋能也意味着责任的增加。该工具本身既不完全好也不完全坏。关键在于用户能否坚守道德底线。艾秒的真正价值D革命在于利用技术实现创意突破,而不是被流量逼入低俗恶搞。对于平台来说,要主动承担引导和监管的责任。相关企业应优化内容筛选机制,尊重版权人,对明显侵权的即时文字进行打乱。短视频平台作为第二次AI创新的主要前沿,需要加强分析,整理投诉渠道,通过优化推荐机制鼓励原创内容。对于相关部门来说,需要关注舆情和技术风险,并及时应对和管理。例如,2024年1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管理秘诀(AI魔改)》,效果惊人。有关部门要继续按照规定执行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配套法规,建立惩戒机制,不断探索防范实践的合理界限。纵观科技发展史,新工具的出现往往会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人工智能的第二次革命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因为阶段性问题而否定其长期价值,也不能回避风险并任由风险蔓延。只有各方合作、共商、共建,产生一个同温同调的马拉欣欣向荣的生态系统,才能在“狂欢违规”的阴影下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